淨無止靜,單向流新風再思考
讀過我第一篇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在2019年完成自家裝修後,我一開始想寫和分享的內容其實非常多,但說實話堅持文字輸出是個枯燥且考驗定力和毅力的事情,女兒的出生更是讓業餘時間變得零碎且短暫,很難再集中精力去輸出大篇幅高質量的文章。
但是,每當後台收到讀者反饋得到了很大啟發和幫助的時候,每當的關注數還在持續增長的時候,每當收到讀者的點讚和打賞的時候,我還是覺得,要堅持下去,把最新的經驗與思考分享給大家,不辜負各位讀者的關注與鼓勵。
距離上一篇單向流新風文章發表已經過去了大半年時間,距離上一篇二聯供能耗的體驗報告也快過去了一年。這段時間裏,其實我仍舊在不斷更新著家裏的設備,調優係統的配置和參數。折騰的過程中,對各種舒適設備的理解深度又有了進一步加強。
那麽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下最近這一年我對家裏新風係統的更新改造過程和設備使用總結。同時這篇文章,我想從我的實際經驗中,總結出更多共性的結論,以提供給各位進行複製和借鑒。俗稱,抄作業。
我家的格局、新風布置的相關前情提要,建議先看完這兩篇:
單向流新風的進階之路(上)
單向流新風的進階之路(下)
那麽在上麵的基礎之上,我家到現在,新折騰改造的內容主要集中在91看片网站视频、降噪和重新規劃新風氣流路徑上。
為了解決回南天的高濕度室外空氣進入室內的問題,我在diy的新風風路上串聯了一台91看片网站视频機,通過diy的軟管進行連接。這樣在極端潮濕的天氣,開啟這台91看片网站视频機能對新風進行預處理,降低入戶空氣的濕度。
大概結構和氣流走向如下圖,淨化過後的空氣經過91看片网站视频機單次91看片网站视频,然後整流降噪後送入室內:
在南方用過91看片网站视频機的業主應該讚同我這句話:沒有任何一台91看片网站视频機能用於臥室夜間,無論他再怎麽號稱靜音,壓縮機產生的噪聲和震動一定會讓人無法安然入睡。
像我這樣把91看片网站视频機放在室外,進入室內的噪聲確實被削減了不少,相對沒那麽惱人了。但是91看片网站视频機正常的用法是多次循環91看片网站视频提升效率,而我這樣與新風機串聯使用相當於完全依賴91看片网站视频機的單次91看片网站视频能力,實際用起來效率下降明顯,標稱20L/d的91看片网站视频能力,實際上能有10L/d就不錯了。
這裏肯定有朋友問了,為什麽不讓91看片网站视频機就放在這個小空間自由工作,答案是我試過,完全沒效果,因為91看片网站视频機工作過程會產生熱量,91看片网站视频機工作空間過於狹小反而會導致局部溫度過高,進而導致91看片网站视频機效率下降明顯,基本無法91看片网站视频。狹小空間內,隻能采取這種串聯方法單次91看片网站视频,且新風量不得低於91看片网站视频機風量,不然也會溫度超高減弱效果。
所以說,我這個做法的作業,相當不好抄。
那麽比較好的辦法,是新風送入室內某個緩衝的房間,比如衣帽間、書房等,在這個房間內放置91看片网站视频機自由工作,這樣新風量比較自由,且91看片网站视频機在大空間內散熱良好,91看片网站视频效率也高。
當然,南方91看片网站视频問題,尤其不少別墅業主地下室濕度問題更為嚴重,需要更係統的解決看片网站入口和防範辦法。限於篇幅我就不在這篇文章展開講,我後麵會單獨寫一篇給各位參考。
因為父母經常過來看孩子,樓下的客房空氣質量也進入我的折騰範疇。
這個房間顯然不可能再騷操作外置新風設備了,隻能買成品壁掛新風,看了一圈產品評論後,在618以不到1千元買了一台智米新風試試水。
裝起來發現了噪聲問題居然還是跟以前自己diy的設備一樣繞不過去,智米新風一共有五個檔位,分別是間歇檔、睡眠檔、一二三檔,官網提供的風量和噪音數據如下表(我懷疑有很大水分),我實測一米開外(圖中可見控製手機和分貝儀粘牆上)噪聲如下:
檔位風量m3/h標稱噪聲db實測噪聲db聽感測量時環境底噪間歇3826.1未測試無感知31.1睡眠5226.731.7無感知31.11檔.436.9明顯感知,不太適合睡眠31.12檔未標注未標注44.8白天也會明顯覺得吵31.13檔.350.8很吵31.1
缺點很明顯了,噪聲表現比較讓人失望,作為一個主要改善睡眠質量的設備,睡覺的時候隻能開睡眠檔也就是50風量,室內兩個人二氧化碳濃度是絕對不可能壓製在1000ppm以下的,隻能說有比沒有好吧。
優點呢,首先那必然是便宜,在最大220風量這個範疇內應該是性價比相對高的一個選擇。其次那就是接入了控製係統,可以比較方便的聯動控製,比如可以在油煙機工作時候提升檔位輔助油煙機更好工作。
那麽作為總結意見,對於1500元以內價位的新風,如果要裝在臥室使用且對噪聲敏感,那麽可接受噪聲範圍內,真實可用風量大概率隻會有設備標稱最大風量的30-40%。所以你要問我那些標稱最大風量100以內,巴掌大的所謂臥室用新風主機,我勸你千萬別買,那些工業垃圾真實能用的風量恐怕隻有30或者更低。
03
—
影音室的新風改造
到了2020年的秋末的某一天,在影音室擼劃船機的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馬上進入十二月要開地暖了,而我家影音室麵積是有21平方的,按常規鋪了兩路地暖管,這沒毛病,但是這間房又是恰恰沒有窗戶的,導致的結果是在冬季這間房通常是最暖和的房間,比客廳要高1-2度,而我之前的新風氣流組織裏,這間房是個裝了排氣扇的新風末端,也即暖空氣是直接排出室外的,仔細琢磨了一下似乎沒有充分利用這間房的有效熱量。如圖中左下角為排氣扇和管道氣流方向。
有了想法就開始說幹就幹上馬改造,在不新增外牆開孔的前提下,最方便的改造辦法還是老套路,空氣淨化器3魔改。管路就直接拆下之前的排氣扇,對接上淨化器,成為一個新風的送風端。
這次改造後,這台機器成了我家的主力新風,因為首先這間房熱量充沛,這裏送風對全屋溫度影響最小;其次這裏不是臥室,風速偏大噪音偏高也毫無壓力;第三個好處是這間房使用移動91看片网站视频機,可以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91看片网站视频機的風量和新風風量也可以輕鬆解耦互不幹擾。
於是主臥的新風機日常白天隻開最小檔,睡眠時間切換到大約80-100風量模式,客房智米新風日常關閉,來人留宿開睡眠檔。影音室的新風成為日常絕大部分時間的主力新風。美滋滋。
直到有一天,跟老婆一起在影音室看電影的時候被投訴了:吵,影響觀影,而且太醜了,影響觀瞻。責令整改。
diy新風在室外還算有出路,醜和吵的問題反正不影響室內。裝室內的新風,美觀和噪聲這兩個問題成為了當下最大的命門。給你們看看3空淨當作新風使用時候,平衡兩個成年人大概70-100m3/h的風量,噪聲究竟有多大。測量位置在沙發靠背上:
忘了說,新家入住快兩年時間,作為一個高熱高濕地區的一樓業主,靜電駐極濾芯的衰減速度還是遠超我的預期,各種號稱3-6個月壽命的靜電駐極hepa濾芯,實際測試在潮濕天氣下,不會撐過3個月,基本都是一兩個月就卒了。買過便宜的第三方濾芯更是質量參差不齊。換濾芯是個很繁瑣且容易忘記的事情,我這換濾芯開蓋替換五分鍾搞定,我實在不敢想象換成吊頂新風,每兩個月開一次吊頂、拆洗替換濾芯這工作誰能堅持的下來。
思來想去,影音室這間房作為新風源頭的好處不能放棄,這裏冬天可以充分利用熱量預熱新風,夏季還可以開空調對新風進行預91看片网站视频和降溫,春季還可以擺個移動91看片网站视频機抵抗一下回南天的潮濕,這裏做任何操作都不用擔心噪音擾人。那麽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選一個耐潮濕、低噪音、風量大的主新風了。
耐潮濕的濾芯隻有玻纖濾芯,可選的要麽是傻大粗的工業FFU,這個太醜直接pass,剩下的隻有兩個選擇500風量的果麥新風GM500,和550風量的秒新新風AIRMXPro1S。
仔細琢磨了一下二者的結構,果麥的結構就是個放大版的智米,風道和風機結構一毛一樣,作為一個智米的用戶,嘿嘿,你這大風量能低噪音我信你個鬼,風輪到出風口毫無遮擋,風機攪動空氣的各種風噪嘯叫嗡嗡聲都會直接外泄。
秒新這邊好一些,塔式結構,風機被夾在玻纖濾芯和初級濾芯之間,本身氣流噪聲就會被濾芯直接阻擋和整流一次,再加上1s主動降噪版本在出風口整了一套主動降噪的電路和音箱,主動降噪耳機大家應該多多少少用過,效果應該有個大致映像。根據實際需求來說,看來看去似乎就沒什麽別的可選擇產品了。
所以,雖然秒新的價格略微有點辣手,但是考慮到牆上開孔沒有犯錯和反悔的機會,同時作為一個基民,在2021年的過年之前,贖回部分投資采購秒新的這種行為,現在回頭想想還是要為自己點個讚。哈哈哈。
過年後物流恢複的第一時間,新風主機運到了。之前沒注意看重量,一個人在家收貨還是驚到了,70kg的重量,比一般洗衣機還要重一圈,再看一眼風量同規格的果麥GM500,20kg。為了讓各位直觀了解這機器有多大,我把他推到冰箱旁給你們看看。
一個人在家搬這個還把腰閃了,血虧。但是實際用起來,這個機器整體的表現,尤其噪聲抑製方麵所做的努力和成效,確實驚到我了。
首先探討一下機器為什麽重,不同於市麵上絕大部分新風主機使用塑料外殼,秒新主機的外殼與框架是非常厚重的噴漆鋼板。同時鋼板內側附著了接近3cm厚(我沒標錯,真的有這麽厚)的降噪吸音墊層。我這裏拍一張門板你們感受一下,內側是非常柔軟有彈性的吸音棉。
厚重的門板+足夠致密柔軟的吸音棉,關門時候甚至有產生了一絲汽車關門類似的厚重感。厚重外殼本身就是被動隔絕噪聲的最佳方式,因為聲波傳播的本質是依賴空氣的振動,振動是需要能量的,越厚重的隔絕物質,聲音振動的能量想要影響並穿透就越困難。
這一組鋼板隔絕+降噪墊消耗的被動降噪組合有兩個好處:
1.在較低的風量下,機器本身產生的噪聲能被機身較為完善的吸收和遮擋;
2.隔絕牆壁開孔引入的室外噪聲(前提最好是新風機與外牆硬管連接)
具體表現就是100以內的風量,噪聲基本不可聞。這還是不開主動降噪功能下的體驗。
但是這是個550風量的新風啊,中後段的表現呢?
在不開主動降噪的情況下,
秒新150風量的噪聲,比智米一檔也即100風量噪聲要小;
秒新400風量的噪聲,比智米三檔也即220風量的噪聲要小。
而如果開主動降噪,沉悶的低頻噪聲會突然消失,在中等風量時噪聲抑製效果特別明顯:
秒新150風量以內的噪聲,基本與夜晚安靜的背景聲無區別,也即很難感知到;
秒新200風量的噪聲,才與智米一檔100風量噪聲在分貝值上相當,但是聽感上秒新是很輕的嘶嘶聲,智米是夾雜著風噪和電機噪聲的呼呼聲,二者音色完全不同。
可以這麽說,這台機器在開了主動降噪功能時,可以在0-180內風量完全安靜的工作,哪怕在夜深人靜的環境下,也絕對不會讓人覺得不適。這個風量,足以供應屋內5-6個成年人呼吸且二氧化碳濃度不超標了。
在100以上風量中,主動降噪在開啟後,不同風量平均減弱了3-5分貝的噪聲值。這個降低感官上是非常明顯的。下麵兩張圖分別是不開降噪和開降噪的測量結果
未開主動降噪
開啟主動降噪後
換言之,秒新的宣傳頁上的圖,跟我實際測量統計的數值,基本一致,沒有虛標
有人會說3-5db能有什麽區別?
可能很多讀者都已經忘記了分貝值的定義,那我這裏帶著大家複習一下初中物理:
分貝dB定義為兩個數值的對數比率:
看不懂也沒關係,我換個表述方法:
在對比噪聲大小時,聲音功率每增加一倍,分貝數約增加3db
所以,噪聲從33db提升到36db,再提升到39db,噪聲功率並不是線性上升,而是指數級增長,39db相比於33db,增長了2*2也就是大約4倍。
如果還需要一個具體的概念化描述:
35分貝以內的噪聲,是幾乎不可察覺的,哪怕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也基本影響不大;
35-40分貝的噪聲,在夜裏能被感知,對敏感的人而言可能會有點煩,但是大部分人應該是能接受的,比如空調的風聲
40-45分貝的噪聲,在白天活動的室內是可以被完全忽略的。但是在白天安靜的狀態下是有感知的,在夜晚一般是不可接受的
45-50分貝的噪聲,哪怕在白天,都感知很明顯了,尤其接近50分貝的時候,可以說是比較吵了。
50分貝以上,就屬於很吵了,舉個例子,油煙機的工作噪聲。
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家裏有投影儀(燈泡機,非LED微投)的人應該都知道因為燈泡發熱量大,投影儀會有個散熱風扇在工作時發出輕微的嗡嗡聲。那麽這個噪聲有多大呢,我測出來在投影正下方,沙發靠背高度,大約是34.7分貝:
而就在沙發旁邊的秒新,在開啟主動降噪功能的時候,150m3/h風量的噪聲,恰恰也是34.7分貝。等於說能滿足5人風量的情況下,完全不會影響影音室的觀影體驗;而之前用diy的淨化器做新風的時候,大約100m3/h的噪聲就已經突破40分貝了,差異巨大。
降噪的部分內容有點多,但是我覺得這一點強調再多也不過分,因為見過太多因為噪聲問題放棄使用新風的案例,又或者說裝了新風但是隻敢開睡眠檔或者靜音檔,這樣雖然噪聲可接受但是實際風量嚴重偏小,無論管道新風還是單向流新風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至於說濾芯容塵量、耐潮耐久性這些從原理上我一點都不擔心,玻纖濾芯隻會越用過濾效率越高,不怕潮濕空氣,5.2平米的展開麵積,500g的容塵量(客服問到的),官方宣稱可以用2年,實測用了一個多月,ai根據風量*室外空氣質量,估算消耗值為6%,符合預期。
總而言之,這台降噪版本的秒新新風,除了價格有點高之外,在整機設計和做工質量、降噪靜音方麵的努力和成效、以及玻纖濾芯選型帶來的低頻次維護便利性和耐潮濕耐久特性,都完美契合了我的使用場景和實際需求。
這個作業怎麽抄,取決於你的預算、新風預計安裝位置、當地氣候環境。
如果跟我一樣是高濕度區域、且安裝位置對噪聲極為敏感,秒新新風幾乎是不二之選。
如果實在是預算受限,那麽建議購買標稱風量足夠大的、塔式結構也即風機不直接暴露在出風口的、在機身外殼和風機用料上下本的單向流新風,這樣才能保證能以較低檔位下實現足夠的新風風量,但是噪聲又不顯著擾人。
這年頭的電子設備,加個WiFi模塊加個手機控製APP就大言不慚號稱“智能化”,實際從控製邏輯上來講弱雞的不行。充其量隻能叫做遠程控製,跟智能二字完全不沾邊。我所理解的智能,或者說自動化控製,應該做到在一次配置之後,後續使用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自動調整,而不是需要業主實時掏出手機戳APP。
回到新風的自動控製邏輯,在買秒新之前,主臥的diy新風設定了一個簡單的時間規則,白天9點之後臥室沒人,風量自動切換到最低的靜音檔,晚上8點之後,風量再自動切換回較高風量;影音室的diy新風相反,晚上切換到自動模式根據自帶pm2.5傳感器運轉,白天切換到較大風量定速運轉;客房的智米新風來客人了手工打開自動檔,夜間切換為睡眠檔。
整體而言,這個控製邏輯談不上智能,隻能說勉強堪用。有讀者肯定會問,固定一個風速不就行了為什麽要調來調去。我來一一解答一下為什這麽做,以及在线看片网址到底需要怎樣的智能控製。
1.如果是定風量,那麽這個固定值一定是為了滿足所有人都在家的場景,以我家為例就是3-4個成年人和一個小孩。也就是需要150-200風量。但是其實工作日的一整個白天,家裏隻有1-2個成年人帶小孩,如果出門玩那家裏壓根沒有人。那麽定風量就有問題了,首先是風機大風量是要消耗更多電力的;其次在較為極端的夏天和冬天,過大的不必要熱空氣/冷空氣引入室內,會增大製冷和采暖的負荷;第三是江南地區,回南天階段,大量不必要的高濕度新風進入室內,會讓室內尤其低樓層有地下室的業主苦不堪言;最後是超配的風量會帶來濾芯的快速耗盡,更換耗材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同樣是在线看片网址需要考慮的問題。
2.比較合理的是根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和變化趨勢去自動調節新風量大小。二氧化碳濃度能側麵反饋室內人員多少。比如家裏來了客人,二氧化碳濃度肯定會比日常升的更快,合理的控製邏輯會讓新風自動及時提升風量來滿足新風需求。家人全部外出,二氧化碳會快速回落至500ppm左右,如果有正確的反饋,新風此刻也應該自動降低到最低風量,滿足微正壓不讓室外pm2.5從門窗縫隙滲入即可。
3.diy的這套新風很難達到以上目標,主要是空氣淨化器作為自動化策略的執行端,隻能選擇以下操作,真正可選擇的自動化調節項隻有“睡眠、最愛、自動”。
其中睡眠檔風量微乎其微,自動檔風量是根據機身pm2.5運轉,等於說也是常年低檔,隻有最愛檔是可以去定義風量大小。所以說哪怕我去買個接入的二氧化碳檢測儀,也沒法設置出一條或者多條合乎需求的邏輯策略,實現高二氧化碳高風量,低二氧化碳低風量。
4.智米新風這類新風設備,機身自帶二氧化碳檢測儀,靠自動測量,單管一個房間還算ok,如果要他來維持一個大空間比如整屋或者客廳的空氣質量,弊端就很明顯了,因為客房二氧化碳濃度和pm2.5實際上肯定是會比客廳要更佳,於是現狀就是客廳的pm2.5或者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偏高了,但是客房的智米新風還是慢慢悠悠的不提升風速。
這些情況,在秒新的套裝裏,就完全不是問題了,秒新主機不帶pm2.5或二氧化碳傳感器,而是與青萍合作,隨機搭配了一台青萍的空氣質量檢測儀。
這個可以測量pm2.5、二氧化碳濃度、TVOC、溫濕度的傳感器,你可以擺放在室內任何一個地方,而秒新的主機自動化控製邏輯,是根據青萍的反饋數據自動調整新風風量。
舉個例子,我把青萍放在樓上開放式廚房的吧台上,監控客餐廳的大空間空氣質量,秒新在樓下的影音室工作,隻需要在秒新APP或者青萍的觸屏上一鍵開啟AI控製模式,就不需要再操心新風的控製,內置的程序邏輯會讓室內空氣質量達到PM2.5低於10,二氧化碳濃度低於1000PPM的綜合目標。
實際效果如下圖,室內空氣質量好的時候,風量會逐漸降低,而中午做飯時間,隨著開放式廚房內pm2.5的爬升新風量也自動增大,一方麵能迅速壓低pm2.5,另一方麵充足的新風氣流補充,也讓油煙機的效果更佳。
優秀的控製邏輯,讓整個風速變化過程是連續平滑的而不是階梯跳變的,這個特點可以讓噪聲的變化也是連續而非跳變。其意義就在於風量的變化帶來的噪聲變動,不會突然的增大嚇你一跳,而是循序漸進增大嗓門。
這套控製邏輯,可以說在控製有效性(傳感器青萍可以放置在家裏任何地方)和控製算法上(風速的連續平滑變換)已經是我見過的新風裏第一梯隊的排頭產品。
但是具體控製範圍可以更進一步,因為每家每戶新風機安裝的位置不同,不同人群對於噪聲的敏感度也不一樣,那麽AI模式下的風量範圍,如果放開給用戶自定義會更好。
比如A用戶新風主機就在客廳沙發邊或者電視旁,那麽合理的AI自動風量上限應該限製在250以內,這樣的風量輔以主動降噪,對日常看電視聊天可以說毫無影響;
B用戶新風主機在陽台,那麽合理的AI自動風量上限可以進一步放寬到350-400,這樣可以取得效果和噪聲更好的平衡。
C用戶新風主機在設備間洗衣房,那AI的上限就可以用550最大風量,圖的就是一個效果快。
希望各個品牌新風廠家人員可以在控製方麵更進一步,貼近用戶需求解決實際痛點,提供真正的“智能化”、“自動化”的好用產品。
看過我過往新風文章的讀者,應該對氣流組織的重要性多少有點心得,單向流新風最難解決的矛盾,通常是裝在客廳管不了臥室二氧化碳濃度,裝在臥室又控不了需求風量下的噪音問題。
那麽今天我再給大家一個全新的思路,對於大部分還未裝修的業主來說,應該是我覺得比較好實現和落地的看片网站入口。
單台單向流新風+內循環
新風主機裝在客廳/陽台,日間時候,能很好的照顧到人員最常活動的區域。
客廳或者走廊吊頂內布置一台150-200風量的單向流風機或者靜音排氣扇(不需要任何過濾),對接分風箱後送入各個臥室。也即主動將客廳空氣推入各個臥室,然後從各個臥室的門縫下回風到客廳,實現內循環。這樣夜間時候,客廳與臥室的空氣能充分對流與交換,很容易就能實現臥室的pm2.5和二氧化碳控製目標。
最重要的是,這種內循環機製,因為沒有了傳統管道新風熱交換芯和各種濾芯的阻力,內循環的風機或者排氣扇可以實現低噪聲、低耗電且大風量的循環送風。
具體到施工上,這種布置也很容易跳過客廳和臥室南北方向的大梁(如圖藍色標注處),不需要太多的梁上開孔,隻要跟水電工師傅加點工錢,就能輕鬆借助吊頂空間用pe管道+分風箱搭建起來。而且甚至可以用90的pe風管+風口,同樣氣流流速度下,噪聲更低,風量相比75pe管輕鬆提升1.6倍。
更進一步,內循環送風主機的控製,可以采取隻夜間開啟,這樣日間客餐廳的飯菜味道也不容易串入臥室。
對於已經裝修完成的業主,如果是對當前管道新風效果不滿意的,如果新風有內循環功能(比如),可以試著依葫蘆畫瓢,補充一台單向流新風專注於PM2.5淨化和引入新鮮空氣稀釋二氧化碳。而原管道新風就退一步承擔內循環功能。
八千字的文章行文到結尾,我來總結提煉一下有借鑒意義的信息吧,抄作業的提綱如下:
實在囊中羞澀想DIY新風的,最好有室外條件把設備外置,不然噪聲很難控製;一兩千元的單向流新風,盡量買結構合理標稱風量較大的然後低檔位使用,100風量以內的設備基本不堪用;高濕度低樓層新風業主,一定記得要勤換濾芯,不然就是過濾個寂寞。無論管道新風還是單向流新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秒新的產品力真的不錯,高容塵量耐潮濕的玻纖濾芯、主動降噪的靜音體驗,以及最重要的智能控製,真的能把人解放出來,能交給機器自動化抉擇的都交給機器處理;新房裝修,一台大風量單向流新風+室內內循環的結合,有可能是當前空氣質量不佳的客觀條件下最優解,能一舉解決噪聲、淨化和臥室二氧化碳濃度控製問題,同時預算可控,施工簡單。
最後。感謝每一個耐心閱讀完文章的讀者,希望我的分享,能對你裝修抉擇和生活質量提升有幫助。
而你的每一次點讚、分享與打賞,都是我繼續文字創作分享的最大動力!
谘詢熱線
133-6050-3273